台灣香型茶的研究典範
翠玉烏龍茶(台茶13號)作為台灣茶葉改良史中的代表作之一,不僅體現了科技育種與茶文化審美的結合,更因其獨特香氣與親民口感,深受市場與茶人喜愛。未來在品種永續推廣、品質精緻化加工與文化行銷之整合上,翠玉仍具高度潛力與研究價值。
一、品種起源與育種背景
翠玉烏龍茶,屬於台灣茶業改良場於1981年正式命名登記之育成品種,原代號2027號系統選拔品種,後正式命名為「台茶13號」,商品名「翠玉」。
此品種為硬枝紅心大葉種(母本)×台灣山茶(父本)之雜交後代,育種目的在於培育香氣突出、適應性高、抗病性佳的製茶優良品種。其命名之「翠玉」寓意為葉質油亮翠綠、茶湯清澈如玉,頗具台灣茶品文化美感。
二、栽培與適種環境
翠玉適合中低海拔(400~1000公尺)地區栽培,葉片呈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葉面平整、富光澤、質地柔軟,芽葉生長速度快,抗病蟲害力中等偏強,整體為一極具產業推廣潛力之香型品種。
栽培上應注意合理密植與修剪管理,並控制過度施肥以避免香氣流失。
三、製茶工藝與加工適性
翠玉烏龍茶最常見製成方式為輕發酵(約15~25%)、輕焙火或無焙火之半球型包種型烏龍茶。
其香氣成分在輕發酵工藝下更能展現揮發性芳香物質之特色,特別是**花香型萜類(linalool, geraniol)與青香型醛類物質(hexanal, cis-3-hexenol)**含量豐富,呈現出獨特的「玉蘭花香」與「青草清香」。
亦可進一步進行中度焙火處理,提升茶湯醇厚度與保存性,但焙火過重可能會遮蔽其品種原香特質。
乾茶
緊結呈半球形
色澤墨綠帶光澤
葉面油亮,略帶白霜
茶湯
湯色呈淡金黃色或蜜綠色
清澈透亮、質感輕盈
香氣
以清雅玉蘭花香為主
可伴隨淡奶香、青草香等香型
香氣鮮明自然、不刺鼻
滋味
入口滑順柔和
味感清甜,帶有淡雅甘味
回甘迅速,茶性溫潤,不帶厚重苦澀
葉底
葉質厚實、展葉完整
具彈性,色澤青翠自然
五、學術與產業應用價值
教學應用:作為香型烏龍品種之代表,適合作為台灣茶品種教學、品種選育研究與感官教育課程範本。
出口潛力:其香氣特徵適合國際市場對「芳香型輕發酵茶」的口味趨勢,尤受東南亞與歐美市場青睞。
加工延伸性高:可做為調味茶、冷泡茶、即飲茶基底之開發素材。
生態適性好:中低海拔環境種植優勢,使其成為轉型小農與新創茶園之入門主力品種之一。